人满为患的网约车兜不住中年男人的底。这是专属职场男性的精神胜利法,似乎自己除了苟且,还有其他选择,就像阿Q每次被揍之后,看着对方的背影偷偷嘟哝着:儿子打老子了。
今年全国多地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很多地方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20单,单均营收20元左右,日均流水仅200多元。
大概是2015年我毕业那段时间,当时我从公司到出租房,正常打车15块钱左右,当时正值各个平台烧钱怼内功,那时候的补贴真香啊,用了各种券之后,大概六七块钱。
我开心,司机也开心,每个司机都注册好多平台同时接单,他们看着这些补贴,就像女朋友到了商场、吃货到了餐厅,学霸到了图书馆,眼花缭乱,意醉情迷。
当时网约车是新鲜模式,突破了开出租必须有北京户口的限制,所以打车的时候,什么车都有,从老破小到BBA,每次打车都是一次开盲盒。
打车平台最初用户其实是出租车公司,谁也没想到,后来的哥被网约车揍得鼻青脸肿,最后网约车又被平台揍得鼻青脸肿,历史总是重复上演,平台终是赢家。
带着外乡人转圈子、坐地起价,真不是空穴来风。最夸张的一次,我坐飞机到昆明,当天晚上必须到玉溪,出门拦了一辆出租车,上了高速司机跟我说不打表,一口价400,不行就给我放高速路边上。
这是黑钱的,还有黑脸的。我的出租房跟首都机场很近,出差回来上了出租车,司机挺高兴问我去哪儿,
我现在本能会不信任出租车,能用平台叫车就用平台,明码标价心里踏实,哪怕是起步价,我从来没遇到过黑脸的。
现在网约车还没有把出租车行业的病完全治好,还有很多地方改善不够,比如某个五岳之一的景区,街边一堆私家车,但没有一个用平台的,想用他们,就只能用一口价,大概比正常价格高一倍。
在北京想有辆车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车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牌照,我已经入池十年了,遥遥无期。当然可以选择租车,但很贵,如果想多干几年,算下来不如买辆车。
现在有很多专门跟某滴合作的小平台,其实就是翻版出租车公司,专门租车给司机,时不时还有培训,我见过司机站成一排一排的,听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训话,这种类似直播公会的存在爱游戏,据说能获得流量扶持,不知道真假。
现在供给侧成功没门槛了,大不了就租车,0资金投入就能启动,没门槛,又是传说中人均过万的行业,当然不缺人了。
现在北京汽车保有超过600万辆,出租车6万多辆,据说注册的网约车20万辆,但我根据每次派单的效率,很难相信只有这么点,实际上很可能是百万辆级。
经过无数次闲聊,我估算在北京大概能做到20-30元/小时净利润,电车成本低,油车成本高,成本大头除了油费就是平台分成。
当初的哥按月交固定份子钱怨声载道,后来平台收提成,风险共担,司机只有赚钱了才分一点,大家确实这新模式真不错。
原来拉出租,找个人黑白班,份子钱可以平摊。现在找人黑白班,份子钱还是那么多,因为根据提成来的,挣得少不如不干,挣得越多,交的越多。
平台奖励当然不好拿了,道理大家都懂,比如在某个时间段内,你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单子,结果临界时给你直接派到六环外。
看到现在这个行情,心里也凉了半截,人到中年,早就被工作掏空了身体,送外卖有点够呛,本来仗着家里有辆车,想着能有个后路,结果发现后路成主路了,卷的比上班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