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13841774488

新闻资讯

常见问题

爱游戏数据云+成套装配检测装备能否成轴承行业质量锁的最后一把钥匙?

作者:小编2024-06-28 10:05:08

  爱游戏数据云+成套装配检测装备能否成轴承行业质量锁的最后一把钥匙?地理环境局限了他们的发展位置,却没有限制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最前沿的技术,在这些企业能得到最快速的产业化应用,这些江浙的中小企业正在中国经济的大浪淘沙中诞生着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

  机器讲堂采访了宁波中亿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军,6年时间将中亿自动化一步步打造成为轴承行业成套装备的领军企业,他的故事或许能为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们带给更多思考。

  中亿自动化的刘建军最近正在准备一个向余姚市政府的提案,内容大致是希望由政府出面在上海杭州等地拿下一块产业园区或者租用一个场地,建设成为一个服务于余姚企业的技术研发共享中心,从而解决一直困扰包括刘建军在内的很多中小企业的人才难题。

  在余姚这个三线城市,人才一直是企业家们心头的痛。从2014年中亿自动化成立到2020年中亿步入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很多像刘建军一样的江浙中小企业,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研发、管理人才匮乏。

  鉴于这个情况,在早期余姚市政府就在建议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但落实者并不多,刘建军是其中敢于吃螃蟹的那个人,通过和浙大,浙工大进行产学研的合作,中亿自动化解决了部分产品的遗留和创新难题,但新的问题却在不断出现。

  虽然经过产学研结合能够短期解决研发问题,但往往在大学和企业合作将人才培养好后,因为年轻人更向往在大城市寻求机遇,培养好的人才更期待前往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同时,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很多和学校进行联合研发的新项目开发合作,往往是铁打的教授流水的博士,研究连续性往往得不到很好保证,很多研究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回到和留在了杭州上海等城市。

  因此刘建军一看到了这个共享性研究基地的新模式,就希望能够跟政府汇报协商,能否采取飞地的形式,让政府在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找到地方,让一批高新企业入驻,费用由企业承担,从而解决一定人才在择业地理位置的问题。

  这不是刘建军第一次提出这种创新建议,头脑灵活的刘建军一直在尝试新的发展模式,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机遇。早在6年前,刘建军等一批有着开放心态的余姚企业家就开始在寻找并尝试着创新和发展的契机。

  2014年之前,刘建军还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通信行业担任协会副会长,江浙人天生的生意头脑使得他对于国外先进技术一直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一次前往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工厂中参观访问过程后,刘建军被日本丰田公司以及发那科公司的机器人工厂深深震撼,机器人搬运、码垛、上下料、打磨,焊接,一个高端装备制造带来的新时代在他面前缓缓呈现,给他带来深刻的印象。

  回到国内,当时中国也正在“十二五”计划里开始大力提倡发展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业,刘建军认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作为一个大国,自动化也必然将会成为中国未来20-30年工业行业必须去做的事情,面对未来的人力红利逐渐消失,人力管理成本会增加,机器换人会是大势所趋,做装备制造业一定有市场前景!

  观察到先进制造业作业这一趋势的刘建军,去到市场考察,却发觉了国内外自动化作业存在巨大差距,宁波作为浙江生产制造业最为集中密集的地方,大多企业却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用着丰富且廉价的人工,但效率往往不高,产品质量也并不好。自己能否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做点事情的想法在刘建军心中萌发。

  如果能够用上提高50%人力的机器,效率上必然会有着非常好的提高,对生产质量也能有着较强的提升!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否也因此走向强国之路?这一想法深深烙印在刘建军的脑海里,在经过大量市场考察后,刘建军一头扎入到了工业制造领域,同时开始考虑中国中小企业工业市场未来的方向,自己又该如何切入这个市场,工业制造领域范围广泛,他首先想到必须找到一个入手点!

  恰当时,中国也在逐渐发展中意识到轴承在各行业行业的关键作用,中国大飞机战略、航空航天战略和高铁战略等国家一直提倡的行业战略方向,开始大力推进发展国产核心零部件。

  在经过市场调研后,刘建军发现,原来这些国产高端装备发展的过程中,在核心高精密轴承上,大多仍然是由国外厂家提供,中国没有太多的议价权,而轴承行业作为一个细分领域,也同时覆盖到了各行各业,是能够连接了各行各业的工业基础,是机械五金甚至小到衣食住行制造端的应用连接器,是从底层到上游链接每个产业链的的关键环节,也是补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这意味着轴承行业也是拥有庞大底层基础的刚需。2014年,中国的江浙企业正在响应国家号召逐渐起步进行轴承国产化替代,市场前景值得看好,刘建军也一头扎入其中,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与此同时,刘建军也没有盲目追逐大方向,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了企业经营的考量。他考虑到了企业经营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企业建立前期人手限制,导致也应该去考虑一个细分领域重点深耕,第二个则因为轴承领域虽然是中国工业的基础,但产业链仍然处于底层环节。刘建军意识到,在中国逐渐的产业升级落后产能淘汰过程中,对后端检测装备将会有更多需求,成套装备装配能使得江浙企业的同质化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品质控制也会变得比较简单,也便于企业较好落地。鉴于这两个原因,刘建军开始选择进入在轴承行业进行成套装备解决方案的尝试。

  到2020年,6个年头已经悄然过去,中亿自动化已经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90余项,公布发明专利96项,软件著作权 7项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而在轴承成套装备的细分领域,中亿自动化成功服务了SKF、TMKEN、NSK、万向、光洋、哈轴、更大轴承、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国内外知名厂商,逐渐成长为宁波市智能制造主要支撑企业。

  是如何在6年时间,从一家小微企业成长到能为中高端轴承、汽车零部件行业、新能源、小家电等行业提供高品质智能化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考虑到余姚的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同时余姚也是宁波乃至浙江转型的区域,宁波余姚对于产业转型有着殷切希望,刘建军一开始选择了在余姚落地,2014年公司成立的时候,刘建军为中亿做了3阶段的发展计划,但第一个阶段就发现困难重重。

  第一阶段活下去都是难题!2014年企业创立初期,中亿自动化和许多企业一样,都需要千方百计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起步并不久的轴承行业市场小、企业知名度低,做非标成为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非标可以理解为非标准化设计和生产。因为中小制造企业想要拿下客户订单,往往都需要针对客户工艺进行单独设计,为这些制造业客户,装备企业就需要针对不同公司的问题定制开发解决问题的成套装备解决方案,也就需要提供非标准化生产和设计的方案。

  刘建军认为,在中国工业大环境下,虽然从工业自动化发展到了目前提倡的工业4.0和智能制造,但从生产方式上,其实也就经历了4个阶段:即从机械化生产到数控生产,机械和数控链接形成的自动化生产,最后到了信息化的智能化生产。

  而中国的大多数工业基础即很大的一部分产业和制造业工厂,却还处在生产的初级阶段。因为设备成本等因素,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自动化上都还没能很好完成,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很好走在行业的前头,因此任何一个非标设计背后,其实都是13亿的市场需求导致。

  但刘建军也表示,对于非标应该去一分为二来看,中国处在不同行业的企业门槛都是有着高低之分,中小企业不能盲目为了追求打破局面从而形成技术的剽窃和弯道超车的想法。“我更加赞成中国的工匠精神,踏踏实实从A到B到C,做大了也是非标成为标准,最核心还是有更强的数据和行业标准。”刘建军说。

  “因为非标也有机会长成一个行业的标杆,形成一个标准,虽然一开始是根据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但后面有些非标设计却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标准。但做到标杆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建军对机器讲堂说。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非标,又苦又累又没利润,但不得不去做,既然去做了,那就考虑做到行业顶尖,做成行业的标杆。SKF、NSK的事实也证明,刘建军也确实做到了。

  如今6个年头过去,中亿自动化已经迈入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开始筹划新场地和扩大规模,但每每回忆起创业初期,刘建军依然会感慨万分。

  是怎么一步步做到行业顶尖,让SKF、NSK等许多一线大企业都为之折服?和刘建军的创新实干脱不开关系,为了实现拥有更强的数据和行业标准输出能力,刘建军开始琢磨起技术新方向。

  当下最火热的是什么?是数据化!2016年,鉴于市场的供需关系情况,刘建军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询问了很多政府官员和高校教授,得到的结论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将是未来终端发展方式。

  靠着浙江省对于企业智能制造转型需求下的大力支持,中亿自动化在余姚市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联合了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一起尝试搭建轴承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我们希望中亿所有出去的装备,都能成为中国装备的流量接口。第一,这意味着我们能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采集、分析和跟踪,并生成报表,例如提供生产日报和质量日报给到企业,然后企业针对情况进行实时的有效管理。

  第二,能够进行一些远程的运维,原先的售后可能要去到现场,但是有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后,在4G、5G等技术的加持下,1000公里甚至2000公里以外,都能实时解决设备出现的问题,这能给企业客户带来非常大的价值,使得服务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轴承厂一般都是一些主机厂商的配套企业,他们去主机厂之前,没有实现数据化,但联通互联网平台后,所有的数据都能够实现可视化,能及时实现数据的跟踪和追溯,当数据信息和产品对应后,只需要扫一下码就能知道产品的情况,从而帮助主机厂企业对产线有着更全面的认识。”

  刘建军在中亿自动化余姚的办公室对机器讲堂的记者侃侃而谈,或许正是这种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自信表述,也让他在2016年打动了政府、大学的一群人,他们开始帮助中亿自动化这家刚起步不久的企业量身打造一套智能管控系统,很快,SPC智能管控系统就成功在中亿自动化诞生。

  靠着对于行业赛道的良好选择,靠着对于品质、效率、质量的坚持,靠着非标的灵活性,更有了SPC智能管控系统这个创新利器,刘建军开始打起国际龙头企业的主意。

  靠着几年时间的行业深耕,中亿自动化的高端轴承装配生产线也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全球排在轴承行业首位的国际厂商,在接触过程中,刘建军主动向SKF、NSK等国际知名厂商展现了中亿自动化在轴承细分领域装配自动化的一些科研成果:累计申请300余项专利,获批192项,还有软件著作权的一系列证书。

  这些都不断在告诉国外轴承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亿自动化不是拿来主义,是踏踏实实在研发取得了科研成果的企业,中亿有这个实力与一线品牌同台竞技,经过不断地主动推荐,SKF决定尝试一下这家中国企业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的产线测试比拼中,中亿自动化与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品牌厂商站道了一个赛场。同样的产品拿出去,PK的数据事实证明了中亿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不管是在品质、效率、质量上,认证结果都不输给别国产品,但是成本却控制在一半甚至是1/3。

  全方位的测试后,SKF也从怀疑、接触到认知再到信任、最后成为了中亿自动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告诉他们是驴子是马我们拉出去遛一遛。”刘建军说。国外厂商非常谨慎,中亿自动化花了几年时间,最终证明了自己。

  目前的中亿自动化,因为不断拿下轴承行业头部客户的订单,目前在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已经处于领先,并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标准输出者的位置,虽然依然受到产能等限制,但也确实逐渐成长为了中高端轴承后端装备的标杆。

  一如美的在广东起步时,或许谁也想不到它能成长为了今天的国际制造业巨头,企标也拥有了行标的分量。一个工业行业企业,往往并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真正能做出多少有含金量的事,当这些事做完,我们才有资格对它当初的选择评判。

  靠着2017-2019年打下的良好市场基础,中亿自动化在轴承行业拿下了非常不错的订单,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今中亿自动化也来到了发展的第三阶段。

  为了朝着上市的目标奋进,中亿自动化开始尝试探索更大的市场规模,为此刘建军也进行了两方面的战略扩展。

  首先在市场上,中亿自动化的业务领域逐渐从中高端轴承进一步扩大到了新能源等新行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刘建军逐渐意识到,轴承行业作为一个精密的行业,产线同步到一般工业行业的门槛并不算高,因此凭借轴承行业积累的经验,刘建军判断,中亿也能借此能步入到其他一些领域,轴承的经验或许能够用到各行各业。

  “因为传统汽车精密轴承、铁路轴承和高端精密轴承都做过,而汽车行业目前在转型进行新能源汽车,但新能源的汽车和传统汽车完全不同,在轴承领域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新领域下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更多机会。”刘建军表示。

  中亿自动化目前也在新能源板块不断向前探索,进入到新能源装配领域,目前中亿自动化也帮余姚著名新能源企业佳贝思提供了新能源成套解决方案,并入选了国家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从原先的SPC智能系统,目前我们自己定位在信息化系统,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位在轻型MES工作站,能在实际产线中实现一条产线和一个车间的匹配,同时能够和ERP进行对接。”刘建军表示,在以往,从上往下的数据段采集数据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企业不了解设备的性能、工艺和状况,往往导致数据抓不到,MES悬空落不了地,但在这种新的云信息化管理系统上,不同的产线和工厂能直接实现不同的数据区分和传输,并在中亿的云端化平台上完成调配。

  2020-2025年是中亿自动化的一个发展年,在这个时间里,刘建军希望中亿自动化最终也能走上资本市场的道路,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展。

  “但困难也很多。”刘建军说,“困难在于研发和投入,新领域切入到市场就很难一开始就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中亿还没有太多例子,客户信任度还没有普及,因此中亿一方面在研发上不断投入不菲的花费,另一方面积极和院校合作,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希望通过几个阶段的合作,能在几个新领域站稳脚跟。”

  虽然轴承行业取得不错的成效,其他行业也在积极开拓,但客户量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依旧成为困扰刘建军的问题。

  “没有达到中高端产品质量的企业,不会买这套设备。”刘建军坦言,中国高端制造工业发展依然和国外存在差距是最大原因,例如在轴承上是材料的研制和工艺的控制上有所缺乏,就往往限制了中小企业的产线升级需求。

  原因则在于多方面。首先就是需求层面的不足,中国轴承行业从一开始建国前收编国外的企业轴承厂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几十年过去,却仍然只有很少部分中高端企业出现,虽然例如余姚的更大集团以及许多上市的企业轴承,都能为中国各行业完成进口替代,但由于轴承是基础件,庞大的需求下中国的轴承行业仍然还有非常大的待发展角落。

  中国人虽然一直在提倡工匠精神,但在实际工匠精神的履行过程中,仍然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全宁波一千多家,全国几万家轴承企业,大多数仍然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产品往往都在仿照国外热销品,却也都是做的形像神不像,很多工艺上为了抢占市场和节省成本,使得工艺缩短节省一半,为了实现弯道超车,产品质量上往往都不过关,但市场仍然为这些劣质品买单,SKF的轴承售价100,国内企业10能卖出去,因为外观上都非常类似,功能基本满足,但寿命,使用感受不一样,更多企业为了活下去,尝试将工艺简化,就形成了一个低端产业。

  但轴承行业却往往需要要沉淀下来,从底层开始做起,从材料的研究开始研究,原因在于质量控制的工艺不一样,往往将会导致不同的产品结果,材料和工艺直接影响了基础件的质量,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中国轴承行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因为不同用途场合的轴承会有不同的工艺,因此产业链条非常巨大,而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检测等不同板块的工艺也不能少,更是加大了产业难度。

  这些需要企业踏踏实实的进行每个步骤的打磨,需要踏踏实实做到每个工艺的详细了解。国外的工艺是经过时间检测和实验的,很多核心技术往往不在一个人身上,国内企业大多想在工艺上进行优化,弯道超车,却往往不能做好,因为在材料没有根本性变革之前,材料需要到合适的状态和结果,核心要素在于其基本条件就是工艺不能少,这也使得国内企业即使模仿也和国外企业仍然有着一定差距。但因为市场需求量大,企业能够存活,因此企业往往在研发上投入也较少,国产轴承大多品质等都出现较大问题,在寿命精度上不过关,但仍然能够存活。

  刘建军认为,虽然行业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开始被展现在聚光灯下,在消费升级等终端需求提升的倒逼下,制造企业必然由初级阶段逐渐走向中高端甚至是国际化,这也将促使中国轴承等核心零部件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因此这就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经济内循环的大背景下,工业对于产能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装备制造的质量也有了更多提升。

  很多企业也开始尝试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条,例如天马股份就尝试在材料本身进行研发的投入,收购一部分的轴承厂和钢厂,或者通过金融手段为一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通过收购等方式,从而匹配一些更优质的材料工艺。

  但新的问题是,SKF等企业轴承做了一百多年,才开发出独特的材料配方,这些材料公式都需要几代人几个团队花很长时间的研发,但在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到最后都需要将价格卖低,把成本减少,这就导致利润跟不上,研发跟不上,劣币驱逐良币下从而导致了整个行业的问题。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提升质量和工艺,而检测成套装备的必要性将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因为检测成套装备能把产线要用的工艺用软硬件进行结合,实现从工艺的后端到集成,因此对于轴承行业来说,只有每道工艺都合格,才能成功进到下一步,这对轴承的检测、清洗装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每个产品的质量追溯,使得减少由于轴承造成的问题,减轻生产企业设备的经济负担,人的价值会逐渐体现在怎么串联机器,减少故障率,这才是实现自动化的本质。“品质是一致化的,产品质量没有任何的不合格品流露到客户手上,这将是一个最终规标。”刘建军说道。例如在高端机床,辅助上下料和简单的替代人的工作,成套装备的意义就逐渐开始出现,以点带面的串联才是成套装备的意义。

  “而中亿会成为一个具备自己独特的检测技术、装配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并举的平台,检测和装配技术在生产各式各样的制造业里面,会更加注重质量,独特的技术。”刘建军对机器讲堂解释道。以硬件和软件并行的马车,将打通生产链和产业链的生产流通环节,生产加工到质量控制和检测的环节,包装入库出库的环节爱游戏官网,到那时能全方位为中亿未来在行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用上检测设备,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几近于无,这或许也是未来第三阶段中亿自动化能形成核心技术的杀手锏。

  但一个行业的发展终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中亿自动化即便在成套装备做到了全国领先,仍然也会遇到卡脖子难题。

  “国内也有很多的传感器,但是高精密的传感器仍然是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国内的价格便宜很多但是会产生大量的用户投诉,使得企业不得不用国外的高端检测设备。同时国产检测设备的稳定性仍然不太够,例如测量一百万次后,国外的产品的精度稳定性明显更强。”刘建军认为,中国高端测量设备仍然缺乏一些质量上的东西。

  “日本的JS都是在二战之前开始生产量仪,从爷爷辈到孙子辈都是不断沉淀得来的,中国仍然缺乏时间。”刘建军说。“但中国企业有很多开始了联合研发,收购等办法也很多,在新的数据化时代下,前后端厂商能更多一起参与做高端研发的事情,再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为什么会比人家差?”刘建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宁波中亿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化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宁波,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多个研发中心,2015年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6年获得宁波市工业工程服务公司十佳单位;2017年获得“浙江省首台套产品”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宁波市工程技术中心;2019被评为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优秀智能制造工业工程服务公司;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理事单位;宁波市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公司紧抓“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以研发设计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成套智能装备及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和创新,利用工业网关和5G技术,服务高精密汽车轴承、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搭建包括设备数据采集、质量管理、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以及移动应用APP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建设数字化工厂及智能制造。同时积极部署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领域,发挥已有核心优势,推进公司品牌化建设,目前主要客户包括:SKF、TMKEN、NSK、万向、光洋、哈轴、更大集团、通用汽车等国内外知名厂商。

  公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积极吸纳高技术人才,持续科技创新,累计申请各项国家专利300余项,目前已获得各项专利192项,其中发明授权12项,实用新型授权84项,软件著作权7项,是国内智能制造行业主要支撑企业。并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为中高端轴承、汽车部件行业、新能源、小家电等行业提供装备系统集成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打造理想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