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富兰克林刘晓:每年都有超额收益的大制造女将导读:从2017到2021年至今,A场每一年都出现一个新的风格,把熊市、牛市、大盘成长牛市、小盘价值牛市等几个风格都轮动了一遍。坦率说,要在这个阶段每一年都排名市场前50%,是非常不容易的。反之,如果一个基金经理能够在这个阶段每年排名前50%,意味着:1)他/她的投资框架是可靠的,不依赖某种风格,而是线)他/她的长期业绩大概率会排名在比较靠前的位置。
国海富兰克林的女将刘晓就是这样一名基金经理。刘晓从2017年2月起接管偏股混合型基金国富深化价值,据wind及晨星(中国)数据,国富深化价值2017-2020年连续4年的单年度业绩均超越比较基准,并都排名同类积极配置型基金前1/3(57/596、204/657、236/727、114/834)。
不过,也正是由于稳健的投资风格,国富深化价值也没有单一年份排名特别靠前,这让刘晓的名字不为许多人所知,但她的基金非常受专业机构投资者青睐。我们注意到,在今天的《中国证券报》第十八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颁奖典礼上,主办方发布了“金牛-长江最佳FOF标的基金榜单”,刘晓管理的国富深化价值成为入选该榜单的十只基金之一。
刘晓的投资框架是行业均衡、个股分散、换手率低,具有显著的自下而上个股挖掘的特点,但也看重一定的性价比。在选股体系中,刘晓比较独立,她的组合经常会出现传统赛道的冷门股,组合中也带有一部分左侧投资的仓位。刘晓的选股范围比较广,这点和她此前研究大制造有一定关系,大制造的下游通常对应几十个完全不同的子行业。刘晓对于行业没有偏好,但对景气有一定要求,最优买行业景气向上的阶段,次优买行业景气平稳的阶段,但要避免行业景气向下的阶段,这时候个股的阿尔被行业向下的贝塔对冲掉。
刘晓硕士毕业就加入了国海富兰克林,投研框架也带有鲜明的国海富兰克林烙印。一方面体现在,她的组合中有一部分左侧仓位,寻找市场的预期差,寻求估值和盈利的“双击”。公开披露的历史持仓中,刘晓的数个重仓股都比市场有更早和更深认知,这为她的组合带来了丰厚回报。另一方面,刘晓的投资比较看重长期,关注企业2-3年的盈利周期,较少做波段操作,近年来换手率逐步降低。
在担任基金经理之前,刘晓做了10年研究员,属于研究员生涯比较长的基金经理。刘晓表示, 10年行研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让她能够在正式管理资金前更充分地准备自己。刘晓在研究员时期有长达7年的模拟盘实践,“这个组合我是非常认真在做”,长时间的打磨,也使得刘晓在担任基金经理初期就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体系,并且不轻易漂移。
1. 看整个大制造领域对我做投资的帮助很大:1)形成了比较广泛的行业覆盖能力,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对任何行业都不要带有偏见;2)机械属于下游需求的二阶导数,这让我在做投资时倾向于放弃偏短的机会,更习惯去看未来2到3年甚至更长期的产业发展机会
3. 我的持仓不全是白马股,也有一些偏独家的左侧品种。这类左侧机会要花很多时间找,但一旦左侧机会出现预期差的修复,有望带来很大的投资收益
5. (关于某光伏投资案例)硅片这个行业的壁垒是当时光伏中最高的,龙头公司能够从一个高壁垒行业其他相关的产业延伸业务,从一家硅片公司变成一体化的公司
7. 我对标的的行业没有偏好,但是对周期有偏好。我会关注周期向上,最好是快速成长期的行业,以及周期平稳,处在稳定的阶段的行业,但一定会避免周期向下的行业
8. 我做投资不太关注市场风格,最终落实到个股选择上,最优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标的和有预期差的标的
9. 有些股票在右侧已经涨了不少,但我发现公司基本面还有空间,就会“忘记”历史涨幅,去买未来
10. 组合均衡分散也是一种抗压手段,如果单一个股占比很高,压力就会很大,投资的压力过大,投资动作就容易变形
刘晓投资于我,是一次长跑,体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不断寻找具有成长性的公司,力争选取不同行业的优质成长股,构建成最终的组合。我希望组合的超额收益是可以累积的,通过成长对抗周期波动和市场风险。
我对投资的看法,也和自己的从业经历有关。我是2007年一毕业就加入了国海富兰克林,先看了10年的大制造领域,包括机械、电力设备、煤炭、电力等。看整个大制造领域对我做投资的帮助很大。我们知道机械是一个下游分布很广泛的大行业,几十个子行业对口不同的下游,所以研究的视角一定要比较广。在我做投资之后,也形成了比较广泛的行业覆盖能力,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对任何行业都不要带有偏见,保持比较强的好奇心。机械行业每年都有机会出来,但机会又来自不同领域,要每年都把握住机会也是很有挑战的事情,所在造就了我的投资视野更广泛。
机械行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属于下游需求的“二阶导数”,这需要我们对景气度的判断更偏向长期。只有景气度足够长的机会,才能抓住更短、也更猛烈的二阶导数变化。这也让我在做投资时倾向于放弃偏短的机会,更习惯去看未来2到3年的机会。
刘晓我投资的风格是:行业均衡、个股分散、换手率低。自从2017年上任做基金经理以来,我的投资风格和体系就没有发生过变化,风格也从未漂移。我单一行业的持仓不超过组合的15%,持仓的数量比较多,在50到60个股票左右,属于行业分散、个股也分散的方法。
我会尽量淡化单一风格和行业对组合产生的影响,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个股选择。我前十大持仓中,既有热门赛道的新能源,也有传统赛道的化工和机械设备。我甚至会经常关注一些大家忽视的偏冷门行业,从中找到一些偏左侧的投资机会。这类左侧机会要花很多时间找,但一旦左侧机会出现预期差的修复,有望带来很大的投资收益。
整体在选股上,我偏向自下而上找成长,和国海富兰克林的团队体系一致。我选的股票,一定要相对行业有超额收益,要么市占率能提高、要么渗透率的速度更快、要么收入增速更强。这些成长股,会均衡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行业。
刘晓我前面也介绍过,自己是看大制造出身的,对应下业很广泛,所以我在行业选择上没有太大的偏好,各种商业模型驱动的行业,我都会去看,从中寻找机会。包括大制造、消费、医药、金融、公用事业等行业,商业模式差异很大,我都在组合中买过。
不过,不同阶段,我组合的重仓行业会有一些差异。2017年的时候,我的组合中大消费类的行业占比较高,现在这个时间点,我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大制造领域。整个制造业的升级,经过了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已经到了一个爆发阶段。我们看到包括机械零部件、智能化升级改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各个领域,都在走进口替代的路程、之后再实现海外扩张,这个趋势在许多制造业环节都在出现。
比如说今年的一些化工股,短期看似乎有点周期属性,中长期看我是站在成长股的角度去买的。今天,全球大炼化产业链都在向中国转移,全球绝大部分的产能扩张也是发生在中国,根本原因是中国具备极强的成本优势,而且产品也在不断升级。
我们国家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工程师红利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看未来十年,许多制造业的产品都会实现国产化。比如说,一些减速机、高端轴承、高端材料等,过去都是外资品牌,现在开始出现快速的国产化。这个趋势,在光伏产业链已经演绎过一番。
刘晓这个公司能够在行业内实现比较健康的市场份额提升。什么是健康的市场份额提升?就是不以牺牲毛利率为代表,而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比如说技术迭代、成本优势、产品创新、前瞻的战略布局等等,最终无论什么因素,体现的结果是市占率提升。
另一个因素是管理层和组织架构。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公司拿着一手好牌,最终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层的执行力不够,无法兑现公司的战略蓝图。我们每天也收到来自大量卖方研究员的公司推荐,每一个推荐都看上去有着完美的逻辑,最后的甄别就是判断管理层。人的因素很难考量,我们会通过上下游进行交叉验证,从多个维度了解管理层。
我对标的的行业没有偏好,但是对周期有偏好。行业周期分为三种:1)周期向上,最好是快速成长期;2)周期平稳,处在稳定的阶段;3)周期向下。我会买第一种和第二种的行业周期,最好是行业处在快速成长的向上周期,但是一定要避免第三种向下的行业周期。在一个向下的行业周期中,即便这个公司有阿尔法,带来的收益也会被向下的贝塔吃掉。
刘晓我觉得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一家光伏硅片的龙头企业。我从2013年开始,就负责电力设备和新能源的研究,做了基金经理后依然在覆盖这个行业,这个公司就是我在2016年底首推标的,当时还没有成为今天的龙头股,我们公司也在2017年就持仓了。
我在2016年做研究的时候,就发现单晶硅片逐渐建立起对多晶硅片的成本优势,这个时候公司的市占率还很低,完全不是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但我比较早就判断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出现扩张,基于两大Alpha逻辑:
第一个Alpha逻辑是单晶硅会实现对多晶硅的技术替代,从一个非主流的技术变成主流的技术,就能实现子行业市占率的大幅提升。而且这个公司在单晶硅产业中,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有更强的成本优势;
第二个Alpha逻辑是爱游戏官网,硅片这个行业的壁垒是光伏中最高的,龙头公司能够从一个高壁垒行业向其他相关的产业延伸业务,从一家硅片公司变成一体化的公司。市场当时对这个逻辑有很多质疑,认为公司发展一体化模式,相对于去抢客户的生意。事实证明,公司用了两多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一体化模式,今天已经变成了全球组件第一大的企业,在全球市场拥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在完成一体化之后,公司的单瓦价值量出现了几倍增长。
当然,在投资任何一个大牛股的过程中,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到了2018年出现了光伏行业的“531”事件,整个行业出现了腰斩,大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起来。基于对这个公司的深入研究和长期跟踪,在531暴跌之后逆势做了加仓。几个月之后,整个光伏行业需求爆发了。
我觉得这个案例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我们把握住了公司的关键时间点,这几个时间点都有比较强的预期差,通过超越市场的认知,赚到了比较高的收益。
刘晓最初买入这个公司,是认为公司能够接触从美国进口乙烷做成乙烯这条路。我在2012年的时候,给公司挖掘过一个页岩气设备公司,所以一直对页岩气和页岩油保持关注。在美国,由于页岩油开采量很大,就形成了乙烷这个副产品。这个产品在国内是比较稀缺的化工原料,而在美国产量很大,几乎没有开发成本,卖的价格很低。
在美国的碳二产业链中,根本没有足够的产能来消化那么大量的乙烷,70%是直接燃烧掉的。这让许多国内的企业看到了商家,希望通过把乙烷进口,做成国内稀缺的乙烯,也符合未来碳减排的方向,因为这种产品不是排碳,而是产生氢。关键是,这个故事讲了很多年,一直没有人能做成功。
我们当时比较早关注到了这家公司,并且在跟踪过程中发现公司已经签下了和海外具体长期的供货合同,并且第一艘供货的海运船年初就运到了张家港基地,公司执行力是比较优秀的。
由于买入的位置比极低,今年公司又赶上了大宗产品的涨价,实现了股价的估值和业绩双升。公司产品的附加值会比较高,不是简单卖乙烯,确定性也比较强。
刘晓在我们研究这个公司的时候,确实属于一个比较冷门的企业。那时候市场比较极端,只关注新能源这类的新兴赛道,对于一些传统行业不太看了。我们很朴素的思想是,各行各业其实都有机会,现在这个公司的关注度已经起来了。
还有一家轮胎企业,当时研究的时候发现市场已经没什么关注度了,卖方基本没有跟踪报告,属于很边缘的行业。我们关注的时候,发现有很大的预期差,而这也是左侧机会通常的特点。中国制造业领域能诞生许多机会,不再只是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创新,更多是通过工程师红利,带来的产业链齐全配套,许多看上去低端的制造业,都会具备全球竞争力。
像国产轮胎,也从一开始比拼更低成本,到之后因为质量过硬进入了主流车型的配套,出现了比较强的产业升级。
刘晓我觉得投资机会大小,也和关注度高低有一定相关性。有些太高精尖的领域,市场关注度一直很高,每一轮调整,还没到我们认为的比较好的买入位置就又涨上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买半导体。而且我的能力圈也更多在传统制造+新能源方向,TMT方向的研究没有那么多。
我看好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升级逻辑,我并不会去找单纯的低成本产能,因为这个过程已经结束了,大量附加值很低的产能已经向海外转移。在当下碳减排的背景下,其实给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要留下附加值高、单位能耗有优势的产能。落后的低附加值产能,会在电力交易的过程中自然被压缩甚至淘汰。
整个制造业的升级,经过了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已经到了一个爆发阶段。我们看到包括机械零部件、智能化升级改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各个领域,都在走进口替代的路程、之后再实现海外扩张,这个趋势在许多制造业环节都在出现。比如说风电轴承,过去全部产能都是来自海外,现在国内企业的市占率也超过了10%,未来几年国产的风电轴承有望变成主流。
刘晓对于估值,我会考虑今年和明年的动态市盈率,以及更远期五年后这个公司大概率会变成什么样子,对应一个目标市值。比如我在案例分享中提到的那家光伏企业,我当时有一个2025年6000亿的目标市值。在去年这个公司市值到了4700亿的时候,我就觉得偏贵了。今年市值跌到3000亿的时候,我觉得又有吸引力了。
短期估值和长期市值目标都要考虑。我们比较两个公司的时候,会发现静态的PB、PE、PEG好像都差不多,但是看五年后,A公司能保持很高的增长,天花板也没有达到;B公司过了2022年之后就没有太大的成长性了,那么A公司对应的长期估值就应该比B公司更高。这也是从成长性角度对公司估值的考量。同样,空间的匡算是概率问题,组合最后的构建也是概率问题,不可能确保公司100%达到之前想象的状态,一个公司做成的概率越高,就越应该获得高估值。
刘晓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标准的量化指标。我觉得能成功的公司,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比如说我为什么持有了那家光伏的龙头公司,就是因为代表了技术迭代的方向,行业本身也具备比较好的成长性,一直到2025年都不是光伏行业发展的终局。但是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享受到行业大发展的红利。某些环节产品同质性很强,进入门槛低,即便收入能增长,毛利率也是守不住的。
刘晓我买公司,即便有了比较好的成长性,也希望有一个合适的价格。电动车长期以来得到的关注度一直比光伏要高。反过来,光伏龙头在我买入的时候只有十几倍的估值,是一个周期股的估值。
我去年也买过电动车的电池龙头,后来一度因为估值卖掉了。后来我发现,电动车每一个月的销量都在超预期,年初认为是170万辆,现在已经调整到了270万辆,基本面远好于我们的预期。
刘晓风电的基本面没有光伏那么好,成本下降的速度过去没有光伏那么大,未来也是。光伏类似于半导体行业,受摩尔定律的影响。另外,风电的应用也有地域限制。
在风电产业链中,我比较看好做风电轴承的公司,这是风电制造中最难的部分,已经看到了国产替代的机会。
我们把新能源行业做拆分,未来几年电动车的复合增速大概率在50%以上,光伏大概在25%左右,而风电大概是15%左右。
朱昂:过去4年市场风格变化很大,每一年都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你如何在不同风格的市场中,都表现比较好?
刘晓我在2019年的时候压力还是挺大的。这一年就年初涨了一波TMT,后面一直没什么特别大的机会,而TMT也是我能力圈范围之外的。好在那一年也通过选股排到了市场前三分之一的水平(晨星积极配置型基金,236/727)。
我做投资不看市场风格,最终落实到个股选择上,最优选择性价比不错和有预期差的。为什么股票市场有风格轮动,是因为某些行业性价比不高了,资金就会自然去追踪性价比更高的品种。也有一些好公司阶段性具有一定的预期差,比如说2020年前三季度,市场把光伏和风电当做了周期股,事实上是成长性很好的公司。只要把握住具备预期差的公司,大概率能买到合理的价格,未来的收益率就不会太差。
比如说,2017年大盘价值股比较占优,从基本面看,确实很多消费和医药股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估值也比较低,那一年我刚开始管基金,发现消费和医药类的企业性价比确实好。而经过了过去几年的上涨,再拿着消费和医药的性价比就不高了,这就回到了估值的问题。当然,2017年的大盘价值风格,也能从宏观视角进行解释,海外利率不断下降,资本流入收益率更高的资产。
做了这么多年投资,任何资产涨了几倍后,性价比一定是下降的。我投资风格上没有什么偏好,那么单一年份也不会很突出,更多追求长期的表现。
刘晓组合中,行业均衡、个股分散、左侧和右侧的持仓都有。左侧持仓占比在三分之一左右,也会根据性价比做动态调整。我的换手率偏低,而且这几年在逐渐下降,虽然持仓股票的数量不少,但交易频率不好。
刘晓我们公司的投资体系一直是以长期为主,研究员选股的目标是三年翻倍,而不是把一个季度或者今年涨幅最好股票选出来。对基金经理的考验也偏重长期,三年和五年业绩占到的考核权重比较高。所以我们公司整体的特点,也是有一批长期业绩排名比较靠前的基金经理,但是很少有单一年份业绩特别前面。
我是一毕业就加入国海富兰克林的,当时就被灌输了一个理念:如果每年业绩排名前50%,看似很平庸,但拉长来看就会排名在很靠前的位置。之后做了投资,我也是用这个理念来制定投资目标的。
以我管理时间最长的国富深化价值为例,过去4年多的时间,每年都排名同类前1/3的分位。其中,2017和2020年表现比较好,分别排名前27%和前15%左右的分位;2018和2019表现差一些,但也保持在前1/3。
所以我的持有人中也有许多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出稳健的收益表现,能够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底仓。无论牛熊市,都有说得过去的业绩,这样长期业绩就必然会不错。我不希望把自己变成一种风格或者行业基金,成为投资者短期博取风格或行业收益的工具。
国海富兰克林有很浓厚的自下而上选股风格,我们整个公司的投研氛围就是“挖票”,研究部也没有宏观策略研究员。我们整个公司也强调,每年任何行业都会有牛股跑出来,不能找借口说行业没有机会就不看了,而是要积极寻找每一个行业中的机会,保持好奇和关注。这种自下而上找阿尔法的投研氛围,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
刘晓我毕业之后就没有换过工作,一直在国海富兰克林。公司的氛围也很统一,投研团队也很稳定。在公司长期的熏陶下,给了我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特别的变化。2017年开始做投资以来,我的框架也没有发生过偏离,努力用心最好每一个决策。
朱昂:许多人一开始做投资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方法适合自己,会换好几个方法,为什么你能一上来就找到适合自己的框架?
刘晓我是做了10年行业研究员后,才开始管钱的,这个过程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们内部研究员都会做一个模拟组合,这个组合我是非常认真在做,努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做准备。而且我是看机械出身的,行业的模拟组合更像一个宽基,覆盖面很广。我觉得只要把心血放在研究上,是不会浪费的。这些对行业和公司的积累,终有一天会转换成投资的超额收益。
刘晓我这个人比较擅长忘记。有些股票在右侧已经涨了不少,但我发现公司基本面还有空间,就会“忘记”历史涨幅,去买未来。有时候我也会卖错公司,就会忘记此前的交易,重新买回来纠错。这个性格也和看大制造关系比较大,行业变化很快,公司的变化也很快,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那么必须形成客观的心态。
组合均衡分散也是一种抗压手段,如果单一个股占比很高,压力就会很大。投资的压力过大,一个人的动作就容易变形。我的重仓股一般只配置3到4个点仓位,即便出现黑天鹅事件,我也还有加仓的机会。
我的分散,也源于自己的认知。我认为研究是有边界的,即便花全部精力去研究一只个股,也会有看错的时候。有些变化投入再多精力也判断不了,有一个时间投入的性价比。
刘晓这个问题确实没想过,我觉得投资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保持对世界关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投资,让我更加便利的了解世界,看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也觉得投资是一份最好的工作,如果不做基金经理,我还是会做投资相关的工作,让自己每天保持学习,不断看到新的事物。